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儒墨道法家:孔子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的特点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儒墨道法家:孔子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这四家影响力最大,这四家思想不仅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统治,也影响我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并且他们所展现出的救世情怀和独断性,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深层次心理。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王权社会等级秩序正逐渐瓦解,各种社会力量粉墨登场,在进行着一场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先秦诸子百家经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创造了主张各异,极富个性的学说,这些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都有哪些特点呢?

儒墨道法家,学术态度

在学术态度上,儒家思想表现出来强烈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真理,无论在哪个时代,自己的学说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孔子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礼”的内容,他认为夏商周之礼的核心内涵是稳定的,不变的,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变化稍微调整而已,孔子对礼的永恒性的坚信,显示出对自身学说真理性的强烈自信。

当别人质疑自己的学说时,孔子并没有理性地反思自己,他有时会转移问题,或掩盖问题,甚至上升到认识上的分歧,甚至对对方人格攻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非批判性的表现。孔子的学术态度还体现在排他性上,当面对异己思想时,孔子不是积极地融合它们,而是主张用政治力量消灭它们。

孟子在学术态度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独断性,孟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学说即真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其他诸子百家学说的合理性,并且对其他学说进行非理性的批判。孟子宣称“浩然之气”,强调“仁义思想”,仁义是与浩然之气是相一致的,这是他自身学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在。

当孟子的学说被质疑时,他展示出雄辩性,他的回答有些让人信服,有些却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孟子认为异己思想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强烈希望统一社会思想,消灭异己理论。

荀子认为,自身学说是绝对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荀子认为“礼”的核心思想是至高无上的,礼是万物有序运转的根本保障,天下万事万物不合于礼就会消亡,合于礼就能生存发展,礼就是衡量万事万物是否正确的唯一尺度。荀子在面对质疑时,也是没有反思自己,而是坚持自己的学说,尽管荀子身处于百家争鸣时代,但他对儒家以外的学说进行猛烈抨击;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荀子思想也具有独断性和排他性。

除了儒家之外,墨家的学术态度也表现为排他性和非批判性,墨子自信地认为自身学说是绝对正确的,哪些批判自己思想的人,都是愚不可及的,自己学说是衡量所有人言行正确与否标准,即放之四海而皆准;当墨子学说面对质疑时,他没有从问题的根本上来回答,不从逻辑,不从证据上入手,而是武断地认为别人的质疑毫无意义,可以说这种回答质疑的方式几乎是狡辩。

墨家具有排他性,主张消灭儒家思想,墨子认为,儒家思想不尊天事鬼,在乐舞、葬礼上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儒家还相信命,这几天都是引起天下大乱的根源,在墨子看来,儒家思想有很多错误和漏洞,没有存在的必要,希望君王能禁止儒家思想的传播,这种唯我独尊的学术态度,正是墨家思想排他性的表现。

道家的老子思想,也同样具有非批判性和排他性,无论是为了保持个人精神修养,还是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老子都希望禁绝异己思想;老子认为,对个人而言,在精神上与“道”相合,清静无为,才是长生之道;对于社会和世界来说,“道”才是宇宙的终极法则,人们应该“道法自然”,在精神上淡泊宁静,少私寡欲,若学习诸子百家思想, 只会增加成见,增添忧虑;社会上异己思想不仅使人思想混乱,还会使社会动荡不安。

老子站在“道”的角度上批判和排斥其他学说,他认为其他种种学说皆属智辩之类,让人们失去天性,胡作非为,那些异己思想都不符合至高无上的“道”的特性,消耗人的精神,危害社会稳定,这些异己思想都应该被统治者所禁止的。

法家流派在学术态度上,也表现出鲜明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看来,战国时期大争之世,只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平治天下的正理,其它思想都是误国误民的歪理学说。商鞅认为,只有法制才能将民众制服,伦理道德是无法真正约束人的,法治才是治国之道;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漏洞百出,君主依靠儒家学说治国,只能越来越乱,只有自己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只有自己的治国学说才是完备的。

商鞅认为,自己的法家学说就像度量标准一样,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他还用严刑威慑等手段,来保障法令的稳定性;因此,面的异己思想,商鞅同样表现出了排他性倾向;他主张禁绝儒家思想,认为其思想无益于富国强兵。

而法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韩非,则认为法律就像墨绳、规矩一样就有准确性和客观性,他的核心主张就是以法治国,法制是国家的大体,是根本制度;在韩非看来,人们言行合乎法就能获得功名利禄,不合乎法就会招致屈辱和灾祸;韩非与商鞅一样,对待异己思想都采取排斥的态度。

总之,儒、墨、道、法家流派在学术态度上都具有独断性,排斥其他思想,对于异己思想采取打压的态势,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绝对正确的,在面对质疑时,都呈现出非理性的批判,都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倾向。

对于一个思想流派来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思想宗旨,儒、墨、道、法各派思想在其宗旨上有其共同点,例如,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先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儒墨道法家,思想宗旨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的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是,天子君临天下,诸侯臣服的社会;身处于乱世的孔子,以恢复王权为核心的等级秩序,重建周礼,实现天下大治为己任。孟子同样以平治天下为思想宗旨,但孟子的“天下”是统一的天下,没有诸侯割据,征战不断的局面;此外,孟子认为在天下大治的社会里,仁义之君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民众的生活也应该是富足的,至少应该解决温饱问题。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此时秦国国力强盛,大有统一天下之势,所以,荀子思想是以秦国为蓝本,描绘出统一之后,天下大治的美好场景;在荀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天子公正无私,以礼义治天下,君主爱护民众,民众也爱君主,士农工商各安其分,但荀子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承担这样的使命。

墨子生活时代是春秋晚期,诸侯国交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身临其境的墨子,反对发动不义战争,谴责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希望建立一个人人间兼相爱,国与国和平共处的社会。在墨子看来,儒家的儒生不足以承担其平治天下的重任,儒家治国之道,只能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

所以,墨家思想宗旨就是实行兼爱,只有兼爱才是平治天下的不二选择,纵观诸子百家思想,墨子认为只有自己是提倡兼爱的,反之,其他诸家思想多是排斥兼爱的,只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平治天下的唯一方略,也只有践行自己的学说辩证评价儒家思想,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使命,因此墨家的思想宗旨也具有排他性。

老子是以“道”的角度辩证地观察着世间的万事万物,希望战争频繁的社会能够返本复初,回到自然秩序中;在老子思想中,理想社会是,天下都分成许多人口稀少的小国,回到原始时代,有安定的居所,衣食无忧,远离文明喧嚣,没有战争威胁的“小民寡国”社会,在老子看来,只有这样才符合“道”的特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辩证评价儒家思想,战争频繁,赋税越来越重,民众生活步履维艰,社会秩序混乱,老子看来,这是社会离道越来越远的结果,希望社会回到清净自然的状态,所以,重建社会秩序,实行“道”中的天下大治,是老子思想宗旨。

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商鞅,正是诸侯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时期,根据时代要求,商鞅提出一系治世主张,企图建立一个富强统一的社会,商鞅成功在秦国实施彻底的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商鞅的眼中理想社会是明君在位,一切事务的处理皆以法律为准绳,臣民知法守法,君主执法也要守法,不能凭私欲而处理国家大事,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有序儒墨道法家:孔子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的特点,版图广阔辩证评价儒家思想,军力强盛;因此商鞅的思想宗旨是,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生活在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大,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诸子百家也在百年的争鸣中,对各种未来的规划有了充分的讨论,在这种情形下,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于大成,又吸取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精华,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治世方略。在韩非子眼中理想世界是,天下是统一的,稳定的,圣明的君主主宰对一切事务的权力,整个天下都被君主权威所笼罩,由此可见韩非子思想宗旨是天下统一,君主圣明,法制大行,致力于耕战的社会;这与商鞅的思想宗旨非常类似。

总之,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共同思想宗旨是天下统一,但其实现途径有所不同,儒家是以德治国,法家是以法治国,道家是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而墨家则崇尚兼爱主义,提倡人与人、国与国和平共处。

儒墨道法家,治世途径

以儒、墨、道、法四家流派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有很多共性,例如,统一社会思想,泛政治的思维方式,君主专制制度,平治天下的责任感与救世情怀,学术态度和宗旨的独断性等等;他们的学术态度,他们的思想宗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治世途径,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学术态度和思想宗旨,他们是如何治世的?

儒家强调是以德治国,推行仁政,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认为,天下大治最关键的因素是君主,君主推行儒家主张,选贤任能,善待臣民,在赢得人心的基础上,统一天下实行天下大治。墨家也是首先取得君主支持推行墨家政策,选贤任能,实行政治清明同时君主要实行节俭、兼爱的政策,树立权威,统一天下,重建社会秩序。

道家为实现天下大治,君主是关键人物,希望君主推行推崇无为而治,反对发动战争,即使发动战争,也要有限性的;法家则是以法治国,君主要综合运用法律、术治两种手段,加强君主之地,将民众引入耕战制度上来,凭着强大的国力消灭敌人,进而统一天下,建立君主专制秩序。

综述

笔者认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为了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世主张;就儒家而言,孔子主张君主推行德政,选贤任能,自上而下地对民众进行德育教化,孟子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德政、仁政完善,提出轻徭薄赋和制民之产,荀子则主张君主要用礼仪约束人的行为,建立一个人人都遵守的礼仪社会;这些儒家思想的共同点是让君主赢得民心,不用武力,以德化教育就能统一天下,维持社会秩序。

墨家同样认为君主推行自己主张的重要性,与儒家主张的有所不同,在统一社会思想,人才利用方面,儒家、墨家两家的主张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具体的实施措施有所不同;在礼乐教化上, 墨家强调节约精神,节约社会的人力和物力,要求君主勤俭治国,推行节葬、非乐的政策。

道家的治世主张与儒家、墨家有很大不同,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君主要实行无为而治,保持社会的自然状态,如果消灭那些破坏自然秩序的人,就能使万事万物和谐有序。道家赞同天下大一统思想,在统一天下过程中,道家是赞成有限度战争的,希望把战争的烈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法家则希望君主通过严刑峻法来对臣民进行统治,驱使臣民走上耕战的轨道,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只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而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一个以法律维持的新秩序。法家的韩非与商鞅思想有些不同,韩非强调君主在推行法制的同时,也要对臣子使用权术,使整个国家,整个天下都被君主一人所掌控。

通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学派的治世主张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具体内容有一定差异,但整体治世思路却是一致的,即以君主为中心,推行君主自己认可的主张;国家只是维护君主统治的机器,君主掌握控制社会的方法,就能实现天下大治。在这些思想学派看来,君主掌握治世的最高权力,民众只是被统治者,被引导者;他们都单方面强调统治者的作用,而忽视了民众的主动性。

例如,儒家认为统治者如风儒墨道法家:孔子思想流派在学术态度上的特点,民众如草木;墨家认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道家认为,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民众就能返璞归真;由此可以看出,在上述的三家看来,民众就是被统治者施予教化的对象;而在法家看来,民众是没有能力考虑社会问题的,他们是短视、愚昧,更没有能力参与政治事务。

总之,儒、墨、道、法各学派都选择了权力独断的治国途径,之所以选择这种路径,与其思想的独断性是紧密相关的,他们在思想中表现出,唯我独尊的治世态度,还有舍我其谁的治世使命,他们认为在治世过程中,只要彻底地贯彻思想权力即可,根本不需要权力的制约机制;这种权力思想就是君主制度,只要说服君主,只要取得君主支持,使思想得到彻底贯彻,就能实现天下大治。

讨论

笔者认为,儒、墨、道、法家思想从学术态度、思想宗旨、和治世途径来看都有鲜明的独断性,就其学术态度来到,这四家都表现出来鲜明的排他性和非批判性,他们都武断地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是不容置疑的,对他人学说都进行非理性的批判,别人的学说都是错误的。

同时,这四家思想还把别人的思想,也就是异己思想视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希望借助权力来消灭对方的思想,这种非理性的排他性,在追求科学精神的今天,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此外,这种独断性思想一直存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中要注意取精去粗,去伪存真。

从思想宗旨来说,儒、墨、道、法四家思想都以平治天下为宗旨,他们积极探索治世之道,不畏艰险,不图虚荣,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但在继承这四家思想时,我们要看到其中蕴藏着独断性,要摒弃他们的唯一性和排他性思想;要积极吸收和融合这四家思想之精华,达到为我所用。

从治世途径来说,这四家都认为只要搞定了君主,使君主支持他们的主张,推行他们的主张,就能实现天下大治,而在他们的思想中,民众并没有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民众只要听从君主命令,服从官僚管理就行了,其实也是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中的最大弊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要更加注重民众的力量。

参考文献:《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汉书》、《孟子译注》、《史记》、《左传》、《战国策》等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