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容并包性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容并包性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兼容并包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整合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处理思想文化方面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的态度和方法 非宗教性 儒家人文精神的决定 重人事,轻鬼神;近人事,远鬼神 周初人文精神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早期宗教的脱离 春秋时期,周代的 “人德”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对神提出怀疑 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排除了中国早期宗教所崇拜的神鬼天帝的权威,把哲学本体“道”,提升到 “象帝之先”的位置 在社会、政治层面,道家主张无为 在人生层面,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谐稳定,强调“保身”、 “全生”、 “养亲”、 “尽年”,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 泛道德性 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 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社会的清浊与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君之德 人君之德的重要表现则在用人,用人得当,便是人君有德,用人不当,便是人君无德 取人的标准,重在修身,因此人君务在 “修己”,然后再以德取人 泛道德性 德本财末——经济道德化 文以载道——文学道德化 美善统一——艺术道德化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日: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中儒家思想,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殴之以法令者,法令积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瑞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厦,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地。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万民。

”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容并包性,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内倾性 儒家的道德自足观 道家的自然自足观 道德实践上的体现——强调“心”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滋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生活 内倾性 人在天地之间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帮助 在道德实践上强调“心”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滋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生活 “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任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起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外心而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岐,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 “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中儒家思想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中儒家思想,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乡土性 乡土性的社会功能与表现 在功能上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合感和认同感 宗谱与地方志 方言与会馆 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 乡土谚语与地方性的学术流派 乡土性 乡土性的消极影响 (一)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出乡。 (二)地方观念强烈,容易萌生集团意识(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容并包性,甚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 (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 (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成裙带之风。 (五)产生一种封闭性,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 * * * *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