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论语•篇》解读君子和而不同的关系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论语•篇》解读君子和而不同的关系

【原文阅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名词解释】

①和:和谐,协调。同: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全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简要分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世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这句话也有着不一样的解释,该如何去理解呢,首先来看都有什么样的解释,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或者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再或者君子在不违背自身处事原则的前提下与人和睦相处,小人没有底线的与对其有利之人亲近内心却并不与其亲和。

这几种解释都是常见的解释,虽然很多地方看似一样,但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那要如何的去理解这句话呢。其实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和”“同”的解释上。

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只要想明白了这两个字,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了了。

和,最早是指乐器的声音和谐共鸣,说简单点就是大合唱时候的和声,高音的,低音的,很多人一起唱,当和声出现的时候,曲子就变得雄浑美妙,不然的话,就跟噪音。和字后来就添加了很多的类似的解释,追究其根本的解释,还是能追究到这里。

同,最高的甲骨文是四个人抬着祭品或者器皿的样子,类似于抬轿子,四人共同发力做一件事。所以同字后来的解释一般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意思,再后来就有了更多的赋予的意思,也都是从这里发散出来的。

回过头来看看,和,声音混在在一起,变成了另一个声音,《道德经》中写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依赖于阴阳而生,又用气将阴阳混杂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和”。君子也是,君子的意志,君子的行动,都和别人共生,共存,大家的意志,大家的行动,汇集起来,就会变成一个和的样子。

同,一样的,一模一样的。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显然不对,人的需求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

那“同”该如何的去理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水浒传》中,遭高俅陷害,走投无路豹子头林冲,要入伙梁山,当时的头领要他出投名状,林冲不知道什么意思,下面的弟兄就解释给他,说要他下山劫道,杀一个人,拿了人头回来,或者抢一大票金银回来。这其实就是“同”了,大家都被官府通缉,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这样大家就是同样的人了,也就放心的让你做个当家的,领着弟兄们打劫,不怕你拿弟兄们的脑袋换花红了,当然这种“同”是简单粗暴甚至野蛮的。

在比如后面梁山上有一百零八位好汉,这也是“同”,大家都是土匪,但是大家的追求其实不一样,等到后面被诏安之后,死的死,逃的逃,这就是不和啊。

相比之下,官府就更像一个和的存在,大家的追求肯定不一样,但是官府是干什么的啊,维持社会安稳,只要你地面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有人提拔你。

君子为人处世讲究将几件及更多的事情或者人去融合,讲大家的诉求,目的都包容进来,形成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当更加宏大的目标实现的时候,大家的小目标也就基本都实现了,

小人呢,为人处世讲究大家一样,当大家都一样的时候,诉求也就完全一样了,目的也一样了,纷争就开始了,你想要钱,我也想要,都在这呢,大家都想自己要,于是就是开始大打出手,最后的胜利者拿走一切,失败者两手空空。

【原文阅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全文翻译】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简要分析】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和儒派人物中的精英分子,孔子对统治者这一群体的关注远胜于其他。这是因为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要求统治者在施政的过程当中必须关心和爱护其治下的百姓,故而孔子也为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本章就是一例。

儒家的政治原则,与法家思想迥异,与西方的权力制衡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儒家学说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比法家和西方国家都要多得多,特别是道德上,更是苛刻。

儒家要求帝王要有圣人之德,而执政的将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故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这种学说,虽然不符合与现代政治学理念,但在政治治理,或者在管理中并非毫无意义。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学仍有积极意义。

司马迁在评价汉代名将李广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却几乎没有多余的财物。他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途中遇到缺水断食之时,一旦有了水源和粮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在征战中,李广多次被敌人围追,曾数次受伤,但是从未表现出一丝的畏惧。

这样,尽管李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他的部下无不为之感动,皆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并且随时准备效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事例就很好的例证。

不仅是中国,在国外也同样如此,那些成功的领导者大多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美国军事家艾森豪威尔在“二战”时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一个美国人,领导美英两国部队,其难度可想而知。他在一次军官会议上谈到领导统帅问题时,他突然停下讲话,从外面找来一根长绳子放在桌上。他用手去推绳子,绳子几乎未动;然后他改为用手去拉,结果整条绳子都动了起来。放下绳子,艾森豪威尔严肃地对军官们说:“其实领导人就像这样,我们不能推,而是要以身作则来拉动大家。”

战争期间,战况一度十分危急,美军伤亡惨重,急需大量血浆用于救治伤病人员。艾森豪威尔走到战士们中间,挽起袖子,带头献血。看到自己的最高统帅都已行动,战士们变得积极起来,献血的热情更加高涨,许多伤员因此得到及时的救治。

艾森豪威尔正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把美英两国军队紧紧地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成功完成诺曼底登陆作战,击败了罪恶的法西斯势力。

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从欧洲战场凯旋回国时,受到了美国人民万人空巷的欢迎,他本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十大名将之一。艾森豪威尔正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和威望。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以身作则是当好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原文阅读】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论语•子路篇》

【名词解释】

①阙:通“缺"。缺而不言,存疑的意思。

②中(zhòng):得当。

③苟:随便,马虎。

【全文翻译】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简要分析】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他著名的“名正言顺”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以至于当他的得意弟子子路以一种非常怀疑和不屑的口气向老师询问“有是哉”的时候,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也禁不住怒骂道“野哉,由也”。

那么,孔子如此重视的“名”到底是什么呢?他为何又要如此急着去“正名”呢?孔子眼里的“名”大约就是今天人们经常提及的指导思想,因而孔子所谓的“正名”就是确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孔子看来,作为执政者,如果不确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办事的过程中宣传和动员就会做不好;宣传动员搞不好,我们的工作便很难开展;工作无法开展,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制度;而没有完备的制度,就不可能做到赏罚分明,那么下属做起事来就会手足无措、摸不着头脑,这样怎么能做好事情呢?所以孔子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正名”,确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然后以其为开路先锋,各项后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仔细想一想孔子的话,再对比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确实也是如此。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有志之士纷纷成立各种团体,想救国于危难之中,但由于普遍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多数团体都不能有效地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导致力量十分分散。

孙中山考虑到这一点以后,结合当时清廷腐败、外敌入侵、人们觉悟日益提高、对土地所有权要求强烈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兴中会,成立之初即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指导思想。

随后,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时,又将这十六字口号设为革命誓词,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就这样,兴中会的力量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当时的第一大革命团体,并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是由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指导思想,才使得中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为何其他人都失败了,只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呢?在我们看来,他无非是遵照孔老夫子“名正则言顺”的原则,首先确立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使革命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使得各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一切都按章程来,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

作为领导者,不论做什么事情,必须事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前提,也是核心。只有以正确的思想开路,在它的指引下开展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地做好每一件事。

孔子坚持正名的必要性,不仅是期望建立名分与位阶皆上轨道的社会秩序,且希望言行之间能相一致,如用更具哲学性的语言表达,也可说是期望名实之间能相符合。在儒家思想,甚或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里,此种观点一直是不变的主旨。

【原文阅读】

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欲速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名词解释】

①莒(jǔ)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全文翻译】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简要分析】

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心态,心态好,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心态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失败。此章中,孔子就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到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看见效果的,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领导的尤其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团体,建设一种制度、一种规范,推行一项法令、一项政策,如果领导者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下面就举一个实例。卓茂是汉朝名臣,汉元帝时,前往长安求学,师从博士江生,学习《诗经》、《礼记》和历法算术,深得师傅之学,号称“通儒”。卓茂为人忠厚老实,对待别人也很宽容仁义,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都会以礼相待。卓茂做什么事都比较随便,经常用一些圣贤的道理来教导别人。

平日里,卓茂并不讲究吃穿,而且做什么事都比较公平,从不偏激。卓茂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争执,在家乡的口碑非常好。

在汉哀帝和汉平帝时期,卓茂被朝廷任命为密县县令,当时密县治理得很差,朝廷和郡守都希望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迅速改变面貌。但卓茂一没有废除那些旧的事项,二没有设立一些新的措施,一切都和原来一样。当地的官民本想看他大有作为,见他这样都很不以为然。很多人都以为卓茂没有才能。这事很快传到了河南郡守的耳朵里,郡守担心卓茂无能,便特意给他又设置了一名县令。如果是别人,肯定对郡守的做法非常不满,可是卓茂满不在乎,照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办理公事。

卓茂为官清廉,把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在治理密县的时候,卓茂从来不使用残暴的手段,总是以仁政来教化百姓,而且从没有对百姓们说过一句脏话。因此,当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他,和他非常亲近,有什么事都愿意向他禀报,不忍心欺骗他。由于他坚持不懈地推行仁义教化,几年之后,卓茂的治理见了成效。密县当地的民风非常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后来,由于卓茂政绩突出,朝廷把他调到长安做了京部丞。待到东汉建立时,被光武帝刘秀拜为太傅,封褒德侯,位列三公。

在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的基础上,领导者还需要要一个长远的眼光。人们都说一个人的眼光往往决定这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领导者,一个领导的眼界如何,往往关乎这个企业当下的成长和将来的业绩。

一个目光短浅的领导者总是贪图眼前的小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人做不成什么大事,只会耽搁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一个有着长远目光的领导则不会为眼前的小利益花费太多的精力,他们更关注企业将来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

不少企业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者有之,欺诈客户者有之,制假贩假者有之,这都是目光短浅、不顾长远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后续乏力,最终黯然退场。由此可见,一个领导者的眼光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作为领导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也得告诫自己,处事要有长远的眼光。心态好,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带领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眼光长远,才不会遇事操之过急,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原文阅读】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全文翻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它的政务。”

【简要分析】

孔子的这句名言,成为后人修身齐家、为政治世的法则。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

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我们要提倡“在其位,谋其政”。

将此句名言总结成两个字就是“归位”,尤其权力更是要“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如果说管理“到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么,权力“归位”则是管理者的品行修为。

管理者应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自己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

【原文阅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名词解释】

①弘毅:弘大刚毅。

【全文翻译】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简要分析】

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

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

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

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

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细品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论语•篇》解读君子和而不同的关系,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原文阅读】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仁者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名词解释】

①病:此处指心有所不足。

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提起下文。

【全文翻译】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简要分析】

在本章中,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博施济众,是不是就是仁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告诉子贡,博施济众就连尧、舜这样的先圣都很难做到,如果能有人做到博施济众的话,那就不仅仅是仁人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圣人。

博施济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广施恩惠,拯救民众。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下分析。当时的尧、舜虽然也有这方面的心思,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实力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子贡虽然比较富有,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博施济众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历史上追求博施济众的仁者很多,比如晋代名士许逊。他的祖父许琰曾为太医院医官,罄其家资赈济灾民;父亲许肃也是乐善好施,声名远播。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许逊从小就颖悟过人,三岁即知礼让,学读书,十岁知经书大意,此后立志为学,不羡名利,不求闻达。他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医学、五行阴阳等学说,平日周济贫乏,并以仁、孝、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人们的尊敬。

虽然他所救济的只是一部分人,并非全天下之人,只能被人称之为“仁”人而非圣人。但是,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足以说明他的伟大了。

博施济众的圣境很难达到,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若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步,大可退而求其次,像许逊那样,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行仁。即便是没有造福于天下的能力,也可造福于一方,名垂青史。

另外,孔子对于子贡的这种想法也作了更加精辟的解说。他告诉子贡,若想实现博施济众的理想,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并且有愿意“立人”的高尚品格,“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称之为“仁者”。

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都兵剑,号卧牛斋主,桃园书画社社长,剑兰客厅掌门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作品被称之为“兵剑书法”。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太行之巅一一山西陵川。都兵剑先生曾戎马军旅20载,后创办“北京鸿都书画院”并担任院长,研究探讨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兵剑先生先后发表书法专集《翰墨剑情》、《兵剑书法作品集》,中篇小说《岁月留痕》,回忆录《剑行》,散文集《手机上的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是当代行书名家,都兵剑先生的行书被誉为当代流体行书名家,可以说都兵剑先生把行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都兵剑先生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来说,自然与古朴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论语•篇》解读君子和而不同的关系,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行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21年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北京大学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这样评价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兵剑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兵剑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兵剑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兵剑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兵剑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兵剑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兵剑书法铁书银钩,韧如精钢。”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_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_思想儒家区别根本老庄是什么_儒家思想根本思想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