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中日地理位置临近,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中日地理位置临近,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临近, 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定源远流长。从现代文化的角度看, 两国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对相似之处展开分析,很多细节都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起源王弼的贵无论思想与道家儒家有什么关系, 由此可以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至深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儒家思想更是成为最突出的一个代表, 在历史长河中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甚至于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想要对日本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以及其影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还需要从传入即开始展开分析, 才能获取明确而清晰的结论。

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儒家思想自中国传入日本, 以及其在日本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以及进一步发展, 都离不开两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 只有在开放的统治政策之下, 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以及经济环境, 这种文化的沟通才能实现。而纵观中日发展历程, 儒家文化的传入以及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大体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阶段王弼的贵无论思想与道家儒家有什么关系,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末期, 当时朝鲜半岛的王仁将《论语》传入日本, 随后就得到了日本统治阶级的重视。在隋唐时期以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都是通过朝鲜半岛而展开的, 一直到隋唐之后,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确立, 才让中日两国有了更为直接的接触和交流。因此《论语》传入的有关历史记录, 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日本天皇甚至拜王仁为师, 希望可以深入学习关于儒学的更多思想。这是日本历史上有证可考的, 最早的儒学记载, 也符合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形态。这个时期儒学思想的传入, 仅只有一本《论语》而已, 虽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但是在整个日本社会之中并未有更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儒家思想王弼的贵无论思想与道家儒家有什么关系, 只能算是传入, 是为将来儒家文化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和引入做了一个铺垫而已。

第二个阶段, 即隋唐时期之后。第一个阶段中, 日本天皇已经领略到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并且在日本国展开了一定的改革, 在隋唐海上丝路贯通之后, 更是多次派遣大量使者前往中国, 每次数量都过百人。在这个使者队伍中, 同时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侣,成为促进中日文化多层次展开的重要桥梁。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中日地理位置临近,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根本上看, 日本的这一举措可谓直接源于从中国归来的隋唐使。这些目睹了中国隋唐时期繁荣兴旺景象的隋唐史, 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向前推动了一步。这个时期的日本, 在思想、制度等多方面都展开了以中国作为标杆的学习, 儒家思想也因此在整个日本社会环境中蔓延开来, 并且与日本既有的文化相融合。这一时期, 同样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阶段, 因此, 日本武士道精髓“忠、义、勇”, 可以说渗透着中国儒学文化的内涵。

第三个阶段, 即宋代之后。从隋棠之后,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就未曾中断, 直到日本的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这种交流又推到了新的顶峰。当时日本的德川家族大力推崇孔子的言论和书籍, 《论语》也因此成为这一个阶段日本的官学。随着“大化改新”的百年发展, 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成熟,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从中国流入日本的书籍空前增加, 儒家文化也进一步渗入日本文化体系之中。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对应的近代天皇制也确立起来。这个时期的日本, 从政治上看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色彩, 但对于儒学的推崇却愈加深入。1890年, 明治天皇颁布的《关于教育的敕语》一书, 其中明确了共鸣的十大德行, 即“孝、友、和、信、恭俭、博爱、学习、成德、公益世务、重宪遵法”, 从这其中可以明确看出儒学的思想, 已经深入日本社会各个角落。

最后一个阶段, 即二战至今,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没有了战争的纷扰, 日本关注儒学的研究人员没有了政治因素的束缚, 更加投入了儒学的研究。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以及1979年《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的签署等, 都成为推动两国文化不断沟通的重要里程碑, 而儒学文化, 也借此不断深入日本文化体系。自唐代以来, 日本境内孔庙多达14座, 足可以证明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 这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儒家思想对于日本的影响

在从隋唐至今的漫长岁月中, 儒家思想对于日本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其不仅仅被日本的统治阶层所广泛接受, 更加深入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并且与日本既有的文化传统相融合, 在日本境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具体而言,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王弼的贵无论思想与道家儒家有什么关系_道家儒家思想互补_儒家贵和思想

首先, 从道德文化的层面看,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道德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本准则, 社会之所以稳定存在, 不能单纯归结为法律和政治, 更多的时候, 是道德让整个社会中的人采用同样的标准采取行动和展开选择。儒学在日本兴盛于十七到十九世纪, 宋学尤其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日本的影响力巨大, 即朱子学与阳明学, 其中尤其推崇王阳明的经世致用理论。在这个时期内, 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确立, 对应的,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都会试图用儒学进行解释。当然这与儒学思想本身的特征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儒学思想中强调的诸多内容, 对于统治阶级都极为有利, 因此其在日本被统治阶级所推崇, 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除此以外, 儒学在日本, 还深入到其他社会阶层之中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儒学, 自然已经不是中国的儒学, 而是与日本既有的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儒学。以“仁”为例, 这一中国儒学十分核心的思想在日本并未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和表达, 但是日本文化中的“礼”, 可谓是“仁”的一种变形存在。“礼”对于日本而言, 是“仁”的一种外在表达, 其中的核心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其次, 儒学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 同样不容忽视。实际上, 文学在日本, 最初的形态更多是统治阶级用以面向整个社会实现思想教化而产生的, 因此信奉儒学的统治阶级, 必然会产生对应的文学内容。日本江户川时代开始, 儒学的发展就已经开始脱离禅宗, 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新儒学。而日本文学作为一种塑造天皇形象的有效举措, 在大化改新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文学形态。而这种“尊君”思想, 同样出现在天皇的各种法律法令中, 这些都成为儒学得以发挥作用的文学环境。除此以外, 儒学在更为广泛的日本社会环境中同样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日本国民文学《平家物语》中, 就深入刻画了儒家的忠孝伦理观念。由此可见, 儒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 已经十分深入。

最后, 儒学对于日本教育领域的影响, 同样不容忽视。儒学本身就具有极为突出的教育意义, 其在我国同样如此。孔子对于教育的见解十分深刻, 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其他相关教学理念, 都有涉及, 其中更是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诸多思想流传至今。中国的儒学教育, 固然包括了儒学, 但同时也包括有其他多种文化,十分崇尚多元文化发展。而在大化改新时期, 同样借鉴了中国的教育制度, 制定出儒教佛教并重的政策, 这与中国当时的教育态度十分相似。除此以外, 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置方面, 日本同样效仿中国, 设定了大学寮, 其与国子监的功能相似, 借以实现管理国家教育的价值。诸多举措, 都奠定了儒家思想在日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并为日本的文明开化与思想文化进步提供了思想渊源与学习楷模。

三、结语

儒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并且时至今日, 在日本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其踪迹, 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体系中不可割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想要加强对于日本的理解, 就不能忽视儒家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以及融合, 只有从根源剖析, 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史少博.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J].学术论坛,2012中日地理位置临近,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35 (8) :210-213.

[2]刘科新.唐代儒学在日本的本土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4.

[3]董灏智.儒学经典结构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选自《国际公关》2019年03期。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