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道德经》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学典籍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道德经》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学典籍

《道德经》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学典籍。为什么这么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儒学。

一般意义上谈及儒学,指的是儒家思想,源于周朝甚至更远的中华民族祖先,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经验和理性结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显学分支,其中墨子趋向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孔子则倾向于对社会科学、社会伦理的研究和实践,设想一下如果这两个方向都能正常走下去,那时至今日中华文明将会是何等璀璨夺目。

《道德经》与道家智慧_道家的智慧_道家思想智慧

焚书坑儒完全破坏了学术思想研究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践则将儒学思想异化成儒术儒教,使之与权力紧密交媾在一起,完全变成了一种统治工具,而墨家等学说的生存空间则被挤压殆尽,几近绝迹。

世界上不存在不被异化的思想。儒学思想基础中对“道”的完全遵循,与对天地、天子、皇帝和士大夫阶级的遵循一拍即合,统治阶级对此如获至宝,将“遵道建德”变成了“君权神授”,因而儒学被异化几乎是一种必然。

于是,儒术与权术的结合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也使得大部分人认为异化而成的儒术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一提及儒学,反映在内心的实际是儒术的种种。这种异化,宋明理学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顶峰。期间虽然有陆王心学的绝地反击,试图将儒学拉回它原本的样子,但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最终并没有使社会产生实质改变,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徒呼负负。

五四运动时期,这种被异化的儒术终于遭遇了被颠覆的命运。在新文化运动者眼里,孔孟之道是对人身的约束,是君权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儒学成为谶纬之学而被全盘否定。只是新文化运动者没有想到的是,真正的儒学在矫枉过正到另一个极端中被再次异化,在一次又一次的明珠蒙尘中,没有人再去关注真正的儒学是什么,儒学的真意业已封印。

真正的儒学产生于人类对抗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广泛实践中,是以有限的认知面对天命无常而摸索出的经验教训,是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努力寻找确定性而形成的智慧。

在思想基础上,儒学认为客观世界是有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是需要也是必须要遵守的。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们生存、生活的过程,就是认识规律、遵守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过程。

《道德经》中,老子认为“道”即客观规律《道德经》与道家智慧,是“天地之根”,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具有决定性和不可抗拒性,不但产生和决定一切,也为一切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在遵循道的同时,也能认识道、利用道,并由此产生智慧、改变世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这种认识,就是其儒学思想的基石,《道德经》的一切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哲学上来说,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尤其是老子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就儒学目的而言,追求“混而为一”这种对“整体”的洞见,就是哲学上追求的普遍性真理,是关于“一切”的知识。

就本源问题而言,指出了“道”为世界本源这一事实,但并没有过多地在这上面纠缠,而是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对具体规律的认知和修行方法论上,以此提高人们认识客观、改造客观的能力,引导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形而上,又有形而下,既有高度的抽象,又从具体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心物一体”的哲学思想放弃了唯物唯心之争,成为阳明心学的肇始。而现象和本质对立而统一、物极必反、无为而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君子素其位而行”等等,都闪耀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见路不走的智慧光芒。

老子是中国自然哲学的创立者,但这方面后继乏人,没有引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持续热爱和研究,而后向泛哲学化发展,到孔子时期更偏向社会化,等儒教控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空间愈发闭塞。

儒学讲究修行。面对自然界的无常和无差别对待,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对人内心的各种欲望,要想认识和把握其中的确定性,生存、发展或经世致用,不通过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修行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所谓修行,包含治学、实践、感悟、超越等一切思想、智慧、情感、行为、方案,目的就在于获取智慧,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道德经》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学典籍,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社会,成就更好的自然。

《道德经》是儒学唯一系统性阐述个人修行的典籍,它崇尚个人精修,认为修行是一切成功的前提《道德经》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学典籍,提倡以刀刃向内的大无畏勇气检视自我,面向一切,无论好坏,并在当下的实践中不断地检验,达到真正的“内圣外王”。

只是后来者把修行异化或窄化,修行的范围更多地限定在个人道德上,只谈什么仁义礼智信,这种对修行的矮化,是一种懦弱和退缩,完全忽略了修行需要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上进行,需要以极大的勇气直面这人世间一切污垢,而后才能终究获得大自在。

在社会使命上,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是开始,齐家、治国是修身的扩展和升级,是“推己及人”,是“众乐乐”,而天下太平则是终极目标,是君子的最终使命,君子的目标和使命,就是把“人不知”的社会慢慢改造成一个“人不愠”的社会。

《道德经》同样认为君子要“荷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即要承担为整个国家、社会谋福利的责任而埋头苦干,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天下人之后,把“人不知”的社会改造成为“人不病”的社会,而这正是儒家学说的社会使命。

道家的智慧_道家思想智慧_《道德经》与道家智慧

在治国理政上,儒学讲究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可惜后世腐儒不知“德”的真正含义,加之在统治者的诱导胁迫下,“德”化成了统治者的私德,而同样是异化,如果他们理解成“公共品德”,至少还能提升治理的社会化、公共化,而不是化国为家、自己则吸附寄生于其中。

真正的“德”是一种机制,一种集合了经济、认知、行为趋向的大势,是任何个人也无法撼动的理政方式。

《道德经》不推崇“贤使民”的精英治国方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就是在探索这个真正的“德”,希望能够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的圣人之治。

儒学讲究中庸之道。所谓中庸《道德经》与道家智慧,就是始终保持适时、正确和客观。中庸之道源于老子。

《道德经》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因而提倡适度、审慎克制的原则,明确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金玉不盈室”“贵富而不骄”,要懂分寸、知进退,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后人傲慢无知,竟使之沦为老好人之道、平庸之道。

谈及儒学,必说孔孟。而实际上孔孟学说被曲解得太多,看《论语》的主流解释就知道,它们已经失去了儒学原本的样子,而《道德经》被曲解异化的更多,以至于完全被改头换面,一本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儒学典籍,被理解成了呓语一般的修仙修道之书,或者成为什么兵书、帝王之术,还有把他跟庄子放在一起合称什么“老庄”“道家”,而实际上两人的思想压根就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同。

道家思想智慧_《道德经》与道家智慧_道家的智慧

老子才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刚柔并济,具备儒学的一切特征,其思想就是面向客观世界,面向自然、社会和个人,探究客观世界的道即一切规律《道德经》与道家智慧,遵循客观规律,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修行,冷静地面对一切得失,艰难苦困而不气馁,富贵荣华而不骄横,并将之适应于所有实践领域,从而不断增长智慧、提升自我、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发掘自然的奥秘。

孔子是老子思想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发扬光大者,同样要求遵循道,同样讲究修行,同样承担社会使命,但孔子的思想只是截取了《道德经》的部分,即社会化部分,从而全面偏向社会伦理、私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世俗化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暗合,最终其思想被异化和利用也就很自然了。

接着就是后续的几千年,不管朝代如何轮回,儒教儒术万年长青。即便是阳明的短暂反抗,最终也被局限在社会领域,唯一的亮点就是心外无物,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心物一体、知行合一,为后人留下了一丝薪火。

墨家作为老子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继承者,倾向于技术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可惜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并没有形成气候,戛然而止。也就是在那一刻,中国社会这艘大船的航向做出了选择,影响直至今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儒学回归真实,回归它本来的样子,需要每个人的认同和践行,如此才能本真自现,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

2022年6月齐之东于齐东君语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