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传统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研究之历史、思考未来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研究之历史、思考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研究之历史、思考未来,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二战后的欧洲经济恢复发展,很多城市经历了大规模拆除老城区、开发新建设的阶段。法国人最先意识到历史街区的价值,并于 1962 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我国于 1986 年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2002 年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时,正式采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由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1993 年,随着北京总体规划获得批复,北京开始正式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此后,通过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分批公布名录、编制保护规划、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市政基础设施规范、发动公众参与,奠定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治理基础。

街区划定沿革

分批公布

自 1993 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先后公布了三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历史文化街区)共 43 片,其中老城内 33 片、老城外 10 片。1993 年公布第一批 25 片保护区名录。1999 年,北 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市规划院)完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公布实施。2002 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第二批 15 片,其中 5 片位于老城内,10 片位于老城外。2005 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公布第三批 3 片,均位于老城内。

编制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后,北京市组织编制了保护规划。2002 年,《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获批,将保护区范围内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开展建筑风貌评估,分类提出保护与控制要求。2003 年,《北京皇城保护规划》获批,对包括第一批 14 片保护区在内的明清北京皇城进行统一规划,深化并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

增补调整

2017 年 9 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老城不能再拆”“应保尽保”对老城整体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同年,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门共同启动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普查与划定工作,并结合北京实际情况确定了街区认定标准。东城区、西城区内涉及调整或新增的街区纳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2035 年)》,于 2020 年 8 月 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

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及地下文物埋藏区规划图(图片来源:《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

胡同专题调研

2005-2006 老城胡同现状调研

为了全面了解现状胡同的数量、保存状态等,为胡同的保护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市规划院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开展了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并编撰了《北京旧城胡同实录》。该调查涵盖了北京旧城内所有宽度 18 米以下的传统街、路、道、胡同、条、巷、弄,逐一建立胡同保护信息卡片。通过调查,摸清了北京旧城胡同的总数为1320 条,对胡同保存状况、历史资源和文化特征都进行了梳理总结。

胡同保护信息卡片示例(图片来源:《北京旧城胡同实录》)

北京老城胡同分布图(图片来源:《北京旧城胡同实录》)

2016 年民间发起老城胡同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北京胡同的保护状况,2016 年起,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了老北京“遛弯儿计划”,邀请志愿者参与社会调研,通过对北京老城走街串巷的观察、记录与 访谈,建立了一套直观的胡同风貌档案,形成了老北京“遛弯儿”数据库并发布《老北京遛弯儿调查报告》和实用有趣的《老北京遛弯儿手册(胡同篇)》,以期让公众对胡同和老北京形成感性、理性的认识,从而实现让北京胡同更适于“遛弯儿”的目标。

《老北京遛弯儿手册(胡同篇)》(图片来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8 年老城历史街巷胡同梳理

2018 年 7 月,结合《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编制,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开展了老城范围内历史街巷胡同的梳理工作,在历次工作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和校核,梳理出老城内现存传统胡同共计 1119 条,根据胡同两侧风貌留存的不同情况,可分为四类 :

(1)两侧均保留四合院风貌的胡同,如东四四条、杨梅竹斜街等。

(2)单侧保留四合院风貌的胡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分为,如西堂子胡同、铺陈市胡同等。

(3)仅局部段保留四合院风貌的胡同,如大乘胡同、宝珠子胡同等。

(4)仅局部有平房院落但具备恢复传统风貌可能性的胡同,如沙滩后街等。

针对上述四类胡同,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整改措施, 加强风貌管控和设计引导,以逐步形成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友好的胡同空间。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探索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为改善和提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市政基础设施条件,2003 年,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委)组织,市规划院会同多家市政专业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开展研究。

研究形成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总报告、《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外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研究》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工程综合和技术标准研究》两个分报告、《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区市政规划方案》《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清洁能源供热规划研究》《关于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危改工程市政基础设施设计研究》《综合管廊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应用》等四个专题报告,大胆创新,为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为保护藏羚羊写几句保护语_美术200分,文化200分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分为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采暖分区规划图(图片来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基础上,北京市规划委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DB11/T692-2009,以下简称“规范”),自 2010 年 4 月正式实施,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其他地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规范支持。

2018 年,为了落实新版总规要求,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开展了规范修编。修编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DB11/T692-2019),于 2020 年 4 月 1 日正式实施。规范提出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营造干净整洁的街道空间;加强精细化设计,保证了管线的运行安全;加强隐蔽化设计,最大程度减少市政基础设施对老城风貌的影响;为历史文化街区市政设施改善确定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社区营造与责任规划师实践

菊儿社区的公众参与

2007 年至今,北京市规划委和北京市规划院大力促进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的公众参与实践在“规划进社区”活动中最具代表性,自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11 月,历时一年半,参与人数过百。利用控规公示了解民情民意,选取“菊儿社区 活动用房高效利用”作为公众参与的切入点,搭建菊儿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组织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充分组织各方代表讨论落实规划方案,最终于 2009 年 11 月完成了活动用房改造,令居民非常满意。

菊儿胡同的成功经验让各方认识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逐渐将其作为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从规划领域向其它方面扩展。如南锣鼓巷商业街利用公众参与平台,采用“社区茶馆”的形式,成立了“商家居民互助协会”,形成了和谐共赢的局面。

史家胡同社区营造

2010 年,市规划院受委托编制《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规划师和街道办事处努力促成了一个由居民代表、产权单位、专家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基层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迈出了扎根社区的第一步。

2017 年,市规划院、北京工业大学与朝阳门街道合作建立规划师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市规划院亦与街道共建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启了长期扎根陪伴服务的模式。

在多方共同努力培育下,逐渐形成了由规划、设计、文化、艺术等多家专业机构在地服务的“朝阳门文化联合体”,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与史家胡同博物馆也逐渐成长为汇集社会资源的协作平台,民生改善与人文复兴并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分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逐渐形成。协会将每年一届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引入,建立了朝阳门分会场。

市规划院发起建立了“社造联盟”,朝阳门街道搭建了“东四南文化精华区治理创新平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分为,市规划院成立了“社区培育中心”,设立了国内首支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社区培育基金”,东城区政府率先在全区建立了责任规划师制度“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研究之历史、思考未来,为全市做出了样板。

2016年秋季北京国际设计周(图片来源:黄钟/摄)

责任规划师制度

2007 年,北京市规划委在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的菊儿社区开展《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示活动,市规划院负责各片区的规划师被命名为“责任规划师”,成为北京最 早的一支责任规划师团队。

2009 年 2 月,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分局与社会志愿者合作搭建的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在什刹海街道四环社区正式成立。人员构成采用“一师四员”的方式,包括责任规划师、规 划联络员、规划宣传员、社区志愿者和居民代表。

2019 年 5 月,《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出台,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推行相关制度的城市,愿各界关注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士,携手共同传承历史文化,共建和谐社区,共享美好生活!

注 :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现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

北京旧城,现为北京老城 ;

历史文化保护区,现为历史文化街区。为保留时代特征,对上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未做统一更改。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