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性善与成圣的区别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性善与成圣的区别

1.性善与成圣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1]继孔子而后,孟子与荀子,是为先秦儒家之代表。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孟子道性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性善自得,或可成尧舜之圣;尧舜之道,推己及人,是谓“仁政”。孟子言必称尧舜,是性善成圣之道,同时也是先王“仁政”之道。

孟子道性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3]

孟子道性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君子性善自得,或可成尧舜之圣。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4]“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5]“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6]君子与圣人,同得此心,先后而已,君子或可成圣。“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7]

君子性善自得,或可成圣;圣人平治天下,推己及人,是为“仁政”。“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8]“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10]

孟子所谓“仁政”,梁惠王“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孟子之主张,在于人之成人。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2]

于人之成人,孔子期许君子,孟子则希求成圣;希求成圣,务求自得,则疏于家国天下。性善之说,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正是儒家理念。孟子性善之说,强调对仁义礼智的自觉认同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也就是强调对儒家理念的自觉认同。

孟子道性善,坚持儒家理念;据此理念,即可辩驳以彰显儒家立场。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13]

2.王制与性恶

于人之成人与社会治乱,孔子主张君子与礼制。孟子注重人之成人,主张性善与成圣;荀子注重社会治乱,主张王制与性恶。

于社会治乱,孔子主张礼制;但礼制之确立,有待于统一之完成。荀子之主张,注重社会治乱,讲求统一之制度。荀子云:“功一天下,名配尧舜,物由有可乐如是其美焉者乎?”[14]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赏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15]

“复古”之制,在于礼制;“郁郁乎文哉”,在于成周,“后王”是也。“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16]“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17]“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18]

王者之制,又在赏罚,礼刑并举。“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19]“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20]

王者之制,礼刑并举,是谓“王制”。墨子主张尚同、赏罚,在于统一;但“兼以易别”,摒弃礼制,则不足以治理国家。“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2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22]。

荀子主张“王制”,礼刑并举,注重社会治乱。有其王制,是可推知人之性恶,其善者为也;人性“好利”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有待王制,然后为治。孟子所谓性善,强调内在自觉;荀子所谓性恶,在于外在教化。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3]荀子所谓性恶,在于教化,略近孔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24]

荀子主张王制与性恶,礼刑并举,有别于墨子“兼以易别”。墨子“兼以易别”,在于统一;礼制之确立,犹有待于统一之完成。“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25]韩非师从荀子,著述立说,“终死于秦”[26];李斯亦事荀子,学成入秦,“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27]。

3.韩非之法

于社会治乱,孔子主张礼制,礼制之确立,犹有待统一之完成。荀子主张王制,礼刑并举,讲求统一之制度。韩非之法,舍弃礼制,统一于法,促成了统一。

韩非之法,首在变革。“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28]

出于变革,韩非“不务德而务法”,在于统一。“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29]

韩非务法,基于人情好恶。“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30]

荀子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31]人之情性“好利”,即为“性恶”。《韩非子》通篇未提“性恶”,但韩非所谓人情好恶,却可以发挥“好利”之“性恶”。荀子所谓“性恶”,强调教化;韩非则发挥好利之“性恶”,舍弃教化,统一于法。

韩非之法,务法为治,要点有三,编法、教法、执法。“法者先秦儒家哲学九讲,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2];“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33];“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34]。

法制完备,居势操柄,令行禁止,是为“明主”之治。“明主”之治,“归本于黄老”,“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35]。“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36]“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37]

韩非之法,发挥好利之“性恶”,舍弃教化,统一于法。荀子云:“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38]韩非则云:“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9]

韩非舍弃教化,统一于法,在于统一;但舍弃教化,则无以教化君子。荀子云:“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徧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执。”[40]

法治与君子,君子是为法治之根本。荀子主张王制与性恶,礼刑并举,强调教化。韩非舍弃教化,统一于法,促进了统一,却也失去了法治之根本。这种影响,可见之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韩非而后,李斯建议“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41]但是,秦二世而亡。秦任用刑法,“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42];而胡亥所用赵高,尤非君子,竟至于指鹿为马。法治与教化,失其教化,则败于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3]

韩非之法,在于统一。荀子主张王制,礼刑并举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性善与成圣的区别,有别于墨子“兼以易别”;韩非统一于法,则重归“兼以易别”。韩非统一于法,勇而无礼,兼以易别,正是墨子之精神。孟子性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坚持儒家立场;荀子性恶,至于韩非之法,却也偏离了儒家立场。

梁启超论及韩非云:“韩非为先秦诸子之殿,亲受业荀卿,洞悉儒家症结;‘其归本于黄老’,盬道家之精;与田鸠游,通墨家之邮;又泛滥于申、商、施、龙,而悉抉其藩,以自成一家言。”[44]韩非受业荀子,所谓“明主”之治,则“归本于黄老”;韩非之法,在于家国天下之统一,正是墨子之精神。韩非融合儒、墨、道德、刑名之学,促成了统一,是为先秦诸子之殿军。

4.孟子近于道家、荀子近于墨家

中国哲学的主题,在于社会与个人;中国哲学的传统,奠定于先秦诸子学。以孔子、墨子、老庄为代表,儒家、墨家、道家的主张,代表了社会与个人的三种基本倾向。孟子、荀子、韩非的主张,基于社会与个人,介于儒家、墨家、道家之间。如下所示:

哲学儒家先秦讲的是什么_先秦儒家哲学九讲_先秦儒家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于社会与个人,孟子注重人之成人,荀子则注重社会治乱。孟子主张性善与成圣,偏于个人一端,近于道家;荀子主张王制与性恶,偏于社会一端,近于墨家。孟子强调性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坚持儒家立场;荀子主张性恶,至于韩非之法,却也偏离了儒家立场。

孟子近于道家,于是略近“先存诸己”。孔子主张仁与仕,仁者必仕;天下无道,卷而怀之,不得已也。孟子穷、达之论,则在两可之间;两可之间,近于道家消极逃避,“先存诸己”。“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5]“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46]

荀子近于墨家,则先行统一。孔子主张礼制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性善与成圣的区别,礼制之确立,有待于统一之完成。韩非之法,促成了统一;荀子王制,确立了汉代基本制度。“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47]

春秋战国,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诸侯异政;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结束了百家异说,完成了大一统。“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提倡经学,经学于是取代了先秦诸子学。

于先秦,儒、墨并称显学,注重家国天下。魏晋以降,玄学兴起,佛学东来,佛学与道家融合为“佛老”;而士人之精神为之一变,由关注家国天下转而追求个人解脱。墨家精神,专注家国天下,与个人解脱最为相反。墨学于是不为士人所关注,中国哲学流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称。

宋明之际,道学流行;宋明道学援佛入儒,欲以融汇儒学与佛老。孟子之学,近于道家,适可成为沟通儒学与佛老之桥梁。孟子性善之说,性善成圣,性善是为成圣之依据;性善之说,坚持儒家立场,则可以标榜儒家道统。荀子性恶之说,悖于时学,则被斥为异端。

于社会与个人,家国天下之社会优先于个人;中国哲学之精神,在于家国天下。孟子之学,性善自得,近于道家,则疏于家国天下;宋明道学基于孟子之学,援佛入儒,袖手心性,则视家国天下为余事。儒本有为之学,回归家国天下,须由道学之反动。

[1]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史记》,第3116页。

[2]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正义》,第315页。

[3] 《孟子·告子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28页。

[4] 《孟子·离娄下》。《四书章句集注》,第292页。

[5] 《孟子·尽心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55页。

[6] 《孟子·告子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30页。

[7] 《孟子·告子下》。《四书章句集注》,第339页。

[8] 《孟子·离娄上》。《孟子正义》,第483页。

[9] 《孟子·尽心下》。《四书章句集注》,第373页。

[10]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正义》,第87页。

[11]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史记》,第2343页。

[12] 《孟子·尽心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54页。

[13] 《孟子·滕文公下》。《四书章句集注》,第271-273页。

[14] 《荀子·王霸篇第十一》。《荀子集解》,第218页。

[15] 《荀子·王制篇第九》。《荀子集解》,第158-160页。

[16] 《荀子·富国篇第十》。《荀子集解》,第179页。

[17] 《荀子·正名篇第二十二》。《荀子集解》,第415页。

[18] 《荀子·非相篇第五》。《荀子集解》,第79-80页。

[19] 《荀子·强国篇第十六》。《荀子集解》,第294-295页。

[20] 《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荀子集解》,第461页。

[21] 《荀子·天论第十七》。《荀子集解》,第319页。

[22] 《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荀子集解》,第92页。“权称,比喻礼义与法度”;“僈差等,不讲等级差别”;“县,悬同,悬隔之悬”。(《荀子校释》,王天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05页。)

[23] 《论语·阳货第十七》。《论语正义》,第676页。

[24] 《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荀子集解》,第434、435、441页。王先谦云:“《荀书》伪,皆读为。下文‘器生于工人之伪’,尤其明证。”(《荀子集解》,第434页。)

[25]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史记》,第2348页。

[26]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第2148页。

[27]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史记》,第2563页。

[28]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韩非子集解》,第442、445-446页。

[29] 《韩非子·显学第五十》。《韩非子集解》,第461页。

[30] 《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韩非子集解》,第430-431页。

[31] 《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荀子集解》,第434、436页。

[32] 《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韩非子集解》,第380页。

[33]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韩非子集解》,第452页。

[34]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韩非子集解》,第451页。

[35] 《韩非子·解老第十二》。《韩非子集解》,第131页。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云:“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谓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36] 《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韩非子集解》,第205页。

[37] 《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韩非子集解》,第208页。

[38] 《荀子·富国篇第十》。《荀子集解》,第178页。

[39] 《韩非子·有度第六》。《韩非子集解》,第38页。

[40]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荀子集解》,第230页。

[41]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史记》,第2546-2547页。

[42] 贾谊《过秦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第284页。

[43] 《论语·为政第二》。《论语正义》,第41页。

[44]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韩非子》。《饮冰室合集》第9册《饮冰室文集之七十二》,第52页。

[45] 《孟子·尽心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51页。

[46] 《孟子·离娄上》。《四书章句集注》,第278页。

[47]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汉书》,第277页。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