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传统

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关于音乐

古代礼乐并称,乐是六艺之一,《史记》有《乐书》,可见音乐的地位。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原来是表示祭祀神灵的一种仪式。“乐”象征的是一种乐器。古代举行祭祀神灵仪式的时候,一般要演奏乐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

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文物上看,九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就已经有了先进精确的音乐,具备七音阶了,发展到春秋,曾侯乙时代音乐已经到达一个高峰。乐理完备,乐器丰富。

曾侯乙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贾湖骨笛,又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2000余年前)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

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余音绕梁等等。史书、文物中的音乐场面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其他地方有吗?

1986-1987年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20多支精致的骨笛,分别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

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不但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而且已经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各种乐曲。而与之同时期的其他旋律乐器却处于三声以内的音域范围,而七音阶的产生,无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知贾湖先民在音乐领域经过了多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陶后期制乐器,古希腊彩陶很多,就是没有陶制乐器:

商代铜鼓大图 日本泉屋博物馆

出土的部分东周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曾侯乙编钟在乐律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七声音阶的使用。由于过去所知的先秦史料中并没有发现“变宫”一词,以致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我国后世之七声音阶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从国外传来的。曾侯乙编钟铭文中“变宫”、“变徵”的音名及其实际演奏,使人们确知中国当时已采用七声音阶了。

第二,“曾三度生律法”的创立。结合曾侯乙编钟铭文记载与编钟实际演奏效果,可以证明曾侯乙编钟生律法是以中国传统的“管子五度相生法”,即“三分损益法”为基础,兼采用“纯律三度生律法”。也就是说,以五度为框架,采用五度相生律;以三度为枢纽,采用纯律,以三度相生法作为五度相生法的补充的一种前所未知的生律法。

第三,十二律的形成。曾侯乙编钟铭文及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楚国律管铭文证实,楚国有自己的十二律律名体系,它以新钟、兽钟、穆钟、吕钟(姑洗)、坪皇和文王为六律(阳律),而以比这六律各低一律(半音)的浊律为六吕(阴律)。曾侯乙编钟揭示的曾国十二律名中的六个阳律,全部沿用了宗周的传统名称。六吕(阴律)的名称除浊姑洗一律的命名显然仿自楚律外,其余五个浊律直接取用楚律名。它把周律的六律与楚律的六吕融为一体,构成了曾律十二律名体系。从中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已经有了阳声六律和阴声六吕的阴阳概念。

第四,“以弦定律”的确认。先秦时期,定律法到底是“以弦定律”还是“以管定律”,一直未有定论。此前,学界大多认为是“以管定律”,而曾侯乙编钟铭文则为“以弦定律”提供了证据。

第五,十二阶名体系与旋宫转调能力。曾侯乙编钟阶名是以传统五音中除角以外的宫、商、徵、羽四个阶名为主,加上变化音名的宫角、商角、徵角、羽角及宫曾、商曾、徵曾、羽曾所组成。这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的阶名体系,它以传统的五音为主体,以三度关系为纽带,构成十二音位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完整的半音阶,从而可以在不少律上比较灵活地进行旋宫转调。

相比青铜钟,镈好像更加注重纹饰。下面欣赏一些青铜博,左上角第一个是商代的,其他都是周朝的:

波特兰美术馆藏西汉彩绘乐俑,可知汉代的时候编钟编磬演奏的情景:

行经手,现私人收藏的两幅唐代的石雕乐队 ​​​

五代王处直彩绘散乐浮雕。长1。36,高0。82 厚0。17-0。23米,原嵌于墓室西壁南部下方,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画面由15人组成,突出表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画中右边的第一人为女性,着男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褐色圆领长袍,双手交叉于胸前,横握一棒,棒上有双环丝带,似为乐队指挥。右下角两个男性头缠布带,好似在表演或队前导引。另外12名演奏者都是女子,分为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她们头梳抱面高髻、椎髻、环髻、双髻等不同发式。插白色梳或鲜花,身穿红色抹胸、白色衣裙,外穿褐、白、红三色窄袖短襦,帔巾从胸部后搭于肩上,腰系绦带于身下,脚穿红色高头履。伎乐人物丰满圆润,表情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从资料上看,3100年前“古埃及”的这个乐器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竖琴,至少跟唐代的竖箜篌差不多。而唐代的箜篌是从汉代由西域传入并发展而来,一直延续到明朝。从西域且末国遗址出土的古箜篌实物看,它还相对原始。

问题就是,箜篌到底是2700汉代的古箜篌发展而来的呢?还是由“古埃及”三千多年前一出现就成熟、并流传至今的呢?如果是后者,为何几百年后汉代西域出现的箜篌更简单更原始呢?

“箜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的古埃及墓室壁画中的演奏乐器。远在公元前3000年至2110年的埃及古王国的居民已经使用竖箜篌演奏,后来又东传至亚述、波斯。”---奇怪了,为何汉代的西域又重新发明了一次箜篌呢?

东汉刘劭《风俗通义》对箜篌的记载

《旧唐书·音乐志》对箜篌的介绍:

箜篌,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辉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或谓师延靡靡乐,非也。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

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凤首箜篌,有项如轸。七弦,郑善子作,开元中进。形如阮咸,其下缺少而身大,旁有少缺,取其身便也。弦十三隔,孤柱一,合散声七,隔声九十一,柱声一,总九十九声,随调应律。

现藏大英博物馆

埃及出土的

一件乐器再怎么重要,也不用也不会用法老、王后的头像去装饰吧?

那些说古埃及东迁到华夏大地的,怎么解释这些在古埃及早已出现的东西,在华夏大地又要重新发明一次、并且时间上也是参差不齐呢?

琴轸钥是用来调节古琴琴弦松紧而调音的工具。

先秦时代的很多古琴已很难见到实物,但是当年调琴时的工具却有不少流传至今,让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音乐生活。

古埃及壁画有不少乐器演奏场面,不知他们需不需要调琴工具?

战汉时期琴轸钥

西方乐器多为金属制作,没有金属之前,他们用什么?

欧洲是没有竹子的,没有金属之前,用什么做管乐?西周时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一对比,就知道欧洲古代乐器差了些什么。

中国传统乐器

西方部分传统乐器

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距今7800年~9000年。

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音阶甚至变化音级。"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乐曲。"

1986年河南汝州市中山寨遗址下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公元前6700-4800年).骨笛. 使用的是鹤的腿骨钻孔制成.这件能吹奏出七声音节。

神奇的是,2009年德国也出土了骨笛,35000年前,比中国更早:

德国2009年出土了一具雕刻于大约35000年前的鸟骨长笛。考古学家称,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手工乐器,为欧洲早期现代人构建复杂而创造性文明提供了最新证据。

“被广泛认可的音乐行为最早的直接证据来自德国阿克河谷( Ach )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许多骨头和象牙制作的笛子。其中最古老的笛子出自与奥瑞纳技术相伴的背景,年代超过36,000年,与晚期智人最早抵达欧洲这片地区的时间非常接近。”

一个所谓的最早骨笛被发现造假: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竟是块被鬣狗啃过的骨头-音平资讯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竟是块被鬣狗啃过的骨头

中国青铜乐器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青铜铸造历史的缩影:

钟本来是乐器,后来利用它的声响报时,延展至今,成了报时器的名字。从图片资料看,欧洲早期的钟楼也是敲钟,挂的是铸钟,不是机械钟,跟中国古代的钟楼一样,晚近的钟楼,不过是改成机械钟而已,这不会是巧合: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篪、排箫8种共125件乐器,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在我国考古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发现,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见,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已经是大型交响音乐会的水平了: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的乐器已经有23种(没有铙、錞于、钲、镈):

1.埙

谨按:世本:「暴辛公作埙。」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箎。」埙,烧土为之,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为六孔。

2.笙

谨按:世本:「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谓之笙。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大笙谓之{竹巢},小者谓之和。

3.鼓

谨按:易称:「鼓之以雷霆,圣人则之。」不知谁所作也。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周礼六鼓:雷鼓八面礼乐文化中哪种乐器不常用无悔华夏,路鼓四面,睪鼓、晋鼓皆二面。诗云:「击鼓其镗。」论语:「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4.管

谨按:诗云:「嘒嘒管声。」「萧管备举。」礼乐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象物贯地而牙,故谓之管。」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管。」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皇仪也。

5.瑟

谨按:世本:「宓羲作瑟,长八尺一寸,四十五弦。」黄帝书:「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春秋:「师旷为晋平公奏清征之音,有玄鹤二八,从南方来,进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成列,三奏之则延鵛舒翼而舞,音中宫商,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征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闻乎?』师旷曰:『不可。昔黄帝驾象车礼乐文化中哪种乐器不常用无悔华夏,六交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后,虫蛇伏地,大合鬼神于太山之上,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暴风亟至,大雨沣沛,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室侧,身遂疾痛,晋国大旱,赤地三年。故曰:不务德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今瑟长五尺五寸,非正器也。

6.磬

谨按:世本:「毋句作磬。」尚书:「豫州锡贡磬错。」诗云:「笙磬同音。」论语:「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者,曰:『有心哉!』」

7.钟

谨按:世本:「垂作钟。」秋分之音也。诗:「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周景王将铸大钟,单穆公谏曰:「夫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8.柷

谨按:礼乐记:「柷,漆桶,方画木,方三尺五寸,高尺五寸,中有椎,止其名也,用柷止音为节。」书曰:「合止柷敔,笙镛以间。」声所以五者,系五行也,音所以八者,系八风也。传曰:「八音之变,不可胜听也。」由经五艺六,而其枝别叶布,繁华无已也。

9.琴

谨按:世本:「神农作琴。」尚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诗云:「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虡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夫以正雅之声,动感正意,故善心胜,邪恶禁;是以古之圣人君子,慎所以自感,因邪禁之适,故近之闲居,则为从容以致思焉,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着之于琴,以杼其意,以示后人;其道行和乐而作者,命其曲曰畅,畅者,言其道之美畅,犹不敢自安,不骄不溢,好礼不以畅其意也;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伯子牙方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太山!」顷之间而意在流水,钟子又曰:「善哉乎,汤汤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为音者也。今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

10.空侯

谨按:汉书:「孝武皇帝赛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斯论是也。诗云:「坎坎鼓我。」是其文也。

11.筝

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12.筑

谨按:太史公记:「燕太子丹遣荆轲欲西刺秦王,与客送之易水,而设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濮上音,士皆垂发涕泣,后为羽声,慷慨而索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入秦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事败而死。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从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作乐,召前使击筑,一坐称美,赐酒;而渐离念久畏约,毋穷已时,乃退,出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莫不惊愕,下与亢礼,以为上客,使击筑歌,无不涕泣而去者。宋子客传之,闻于秦始皇,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高渐离;始皇惜其善击筑,重杀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渐离乃以鈆置筑木中,后进得近,举筑扑始皇,不中,于是遂诛。」

13.缶

谨按:易称:「日〈吴,中"口改日"〉之离,不鼓缶而歌。」诗云:「坎其击缶,宛丘之道。」缶者,瓦器,所以盛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太史公记:「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曰:『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进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张目叱之,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击缶也。』」

14.笛

谨按: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材以当檛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15.批把

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16.竽

谨按:礼记:「管三十六簧也礼乐文化中哪种乐器不常用无悔华夏,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17.簧

谨按:世本:「女娲作簧。」簧,笙中簧也。诗云:「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18.钥

谨按:周礼:「钥师氏掌教国子吹钥。」诗云:「以钥不僭。」钥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

19.篪

谨按:世本:「苏成公作篪。」管乐,十孔,长尺一寸。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20.箫

谨按:尚书:「舜作,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

21.籁

谨按:礼乐记:「三孔钥也,大者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22.箛

谨按:汉书旧注:「箛,吹鞭也。箛者,怃也,言其节怃威仪。」

23.篍

谨按:汉书注:「篍,筩也,言其声音篍篍,名自定也。」

现在还有人说琵琶是西方传来的

唐代宫乐图

沙锤是摇奏体鸣乐器,亦称沙球。

现在的资料说沙锤起源于南美印第安人的节奏性打击乐器。

其实中国五千多年前已经有同类性质的陶响球陶响器,西汉南越王墓有陶响球陶响鱼:

新石器时代陶响球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空心陶响球

西汉陶响鱼

西汉陶响球

出土沙锤的西汉南越王墓东耳室,放的大都是乐器

青铜编钟的发展过程

编钟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铜铃开始,夏朝二里头铜铃,到商代的铜铙、西周的镈钟,东周的各类编钟,形制越来越复杂,编列越来越大。

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核心制度,对编钟的需求可想而知,可是由于技术所限,西周一开始并不能制造大编列的编钟,从出土实物看,大编列编钟出现的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了。

古代编钟的成长发展,形象地演示了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类别的器物都可以用文物复原这一过程。

地中海沿岸古代的可以吗?

相比青铜钟,镈好像更加注重纹饰。下面欣赏一些青铜博:

左上角第一个是商代的,其他都是周朝的:

钟与镈的区别

先秦时代的打击乐器

兼有军事指挥用途的打击乐器

商周时期铜铙

新石器时代的簧片,基本上所有带簧片的乐器都源自中华古代的这个发明

欣赏一下春秋战国的鼓座

荷兰行贩售的三蟠龙纹建鼓座

上海博物馆三蟠龙纹建鼓座

春秋· 镂空蟠龙纹鼓座 上海博物馆

比利时行贩售 ​​​​的三蟠龙纹建鼓座

山西青铜器博物馆藏品

保利博物馆藏品

山西临汾市博物馆藏2017年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春秋晚期三蟠龙纹建鼓座.底径84.5厘米的超大器,高44.2厘米

行经手,现私人收藏的一件战国神人蟠龙纹建鼓座.直径50厘米,高37厘米的巨大作品

曾侯乙透雕龙纹鼓座

曾侯乙透雕龙纹鼓座

蟠龙铜建鼓座,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楚墓出土,通高约16厘米,直径74.5厘米,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现藏于叶县县衙博物馆

蟠龙铜建鼓座,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楚墓出土,通高约16厘米,直径74.5厘米,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现藏于叶县县衙博物馆

春秋· 镂空蟠龙纹鼓座 上海博物馆

曾侯乙

山西

上海

战国青铜器中的建鼓形象

上图青铜壶战斗画面中还有钲

这个战国鼓座太神奇了,因为它还保住了一批青铜器:

襄汾陶寺比战国遗址M3011被盗,盗洞正好打在鼓座前,因为鼓座太大卡在洞口,使得鼓座后的青铜器没有被盗,前面的都被盗空了...这是现场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战国的彩绘鸟踏蛇漆木鼓架 ​​​传湖南长沙地区出土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战国的彩绘鸟踏虎漆木鼓架 ​​​

日本美秀美术馆藏战国漆虎座鸟架鼓。这件竟然还罕见地保存了一部分彩绘的牛革鼓皮。

荆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虎座立鸟架鼓彩绘最为精美,高149.5厘米,宽145.7厘米。

​​​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M1楚墓出土战国彩绘漆虎座鸟鼓架

战国漆木虎座凤鸟架鼓

云锣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这个据说是古埃及的,估计模仿的就是云锣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起源)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用火)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3·石器时代的证据)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4·文字)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5·青铜器)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国家政权)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7·马车)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8·科技民族)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9·陶器、漆器及其它)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航海民族)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1·建筑)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2·数学)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3·一组古代高科技)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4·战斗民族)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5·酿酒)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中医)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7·纺织)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8·天文学)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9·对一些流行观点的质疑)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0·造井) - 知乎 /p/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2·音乐) - 知乎 /p/ ​​​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